close

上週末的HBL冠軍賽,人氣強強滾收視率又高,相較之下SBL卻無人關心乏人問津,甚至MOD的轉播單位愛爾達體育台直接將黃金時段讓給了中華職棒官辦熱身賽,SBL則以D-LIVE播出,這下看來SBL的慘連電視台都想放棄,繼上次例行賽入場人數創下歷史新低59人之後,今年慘澹的季後賽又讓媒體重視到SBL的人氣問題,以下這兩則新聞皆在探討SBL人氣低迷SBL單場不到1000人聽得見運球回音觀察站/不如HBL火SBL行銷不能「青菜」,不過筆者閱讀後發現記者的思維還是停留在需要加強行銷的觀點,但筆者認為SBL最大的問題不再行銷上。

自從籃協把行銷權從轉播單位手上轉發出去後,有智林運動行銷、悍創運動行銷以及目前的甘霖廣告承接其行銷權,經過這三間行銷公司行銷的SBL都無法回復到從第一季開始至第四季的高檔人氣,尤其在台灣運動行銷界霸主悍創行銷期間還發生了史上最低進場人數,代表行銷並非SBL現階段人氣低迷的主因,而是有多重因素造成了今日的低人氣。

首先筆者要先從SBL當初創立的初衷說起,CBA在1999年封館後台灣籃球進入黑暗期直到2003年在體委會努力籌措之下,結合7支甲組球隊將甲組聯賽改為SBL超級籃球聯賽,希望藉由半職業化的聯賽將台灣籃球推向職業化,筆者認為SBL就是一個轉型職籃的過渡型賽事,不應維持太久,應該打個3-5季就該轉型,而從SBL轉型至職籃最佳的時機應該是輝煌的前四季,筆者當時也很希望能成立TBL(Taiwan Basketball League)或是TBA(Taiwan Basketball Assocition),尤其每每有球團不滿意籃協和轉播權利金想要脫離SBL時,都是一個成立職籃很好的契機,但到最後總是大家都和好繼續在SBL打下去,於是SBL經過了這麼多風風雨雨還是持續地打下去。

圖片來源:Youtube

半職業化就是業餘,不要再以職業自居

半職業化就是一種包裝SBL的說法,實際上SBL本質還是停留在甲組聯賽的等級,所謂的職業運動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場和自己的屬地,SBL雖然在第九季開始將裕隆、達欣、璞園三隊冠上地名,但這就只是流於形式而已,球隊跟地方一點感情也沒有,也沒進駐在冠銘該城市,代表本質不變根本就沒用。

再者SBL就跟早期的中華職棒一樣全台灣走透透,別忘了職籃人氣到最後會衰退的原因跟場館不固定全台走透透脫不了關係,各支球隊沒有自己的主場,每周在固定場地連打個兩場和三場比賽,這種賽程賽制也只有業餘盃賽才會有,再者各隊都使用單一場館,毫無特色的場地充斥著廣告而已,這種也只有業餘盃賽才有可能發生,而職業籃球的場地絕對是充滿著主場球隊的特色,若場地還是維持業餘規格球迷久了也厭倦了!

賽季短暫,場次極少

例行賽只有30場相較於NBA一年82場,實在是非常的少,賽季幾乎都是從前一年的12月中旬打到四月初就結束,不足5個月,且比賽大多只有打五、六、日三天,球員平常沒球打一定是有其他工作,所以打SBL的球員不能稱作職業球員,像台銀球員許多白天還要去銀行上班,這不是業餘什麼才是業餘。

單靠行銷單位行銷賽事

從上幾段我們已經將SBL釐清他業餘的本質後,再來談談業餘的行銷吧!現在有許多業餘聯賽都是靠行銷公司在包裝行銷,例如:HBL、UBA、爆米花聯盟、黑豹旗.....等比賽,業餘聯賽幾乎都是包裹式的整體為賽事行銷,而非為球隊行銷,對於培養單一球隊的球迷而言是非常困難,自然而然餅就是做不大,反而越趨萎縮。

持續業餘作為和心態就繼續維持人氣低迷

自從中華職棒Lamigo經營的成功,告訴我們職業運動需要屬地、主場、在地行銷,而SBL是三大皆空,若SBL的經營還是跟甲組聯賽一樣沒有進步的話,那大概也不會有更好的起色,球迷期望的SBL要有職業化的經營,而非只是一個聯賽的性質,SBL的老闆你們若要人氣就一定得投入大筆資金職業化,筆者觀察這些經營者的心態大概就是維持就好,因為這就只是社會責任而已,台灣要籃球職業化實在是難上加難。

總結

SBL人氣問題不在行銷,而是沒有職業化的下場,若籃協和母企業心態不變,那這問題就變成SBL根生蒂固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

若您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您按讚關注粉絲團,不定時將提供最新的新聞以及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